截至目前,英国石油公司除了支付自己清理油污和解决漏油事故的几十亿美元之外,还要为美国政府数亿美元清理油污的费用买单,并且已经支付了超过2.3亿美元的赔偿。
成立一家像淡马锡一样的资产管理公司也被提上日程。目前,市场上对于哪些企业即将进入这家新成立的公司有着众多猜想,有人甚至列出了五种类型,如:第一类是科研院所与咨询顾问公司,第二类为商贸流通性企业。
央企重组速度过慢央企从最初的196家调整到125家。[page]哪些企业纳入新公司目前,市场上对于哪些企业即将进入新成立的国资管理公司,有着众多猜想,甚至列出了五种类型。今年以来,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和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GIC)密切与国资委高层会晤,并明确表示希望参与央企重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有机会将国资管理从二层架构即管理和监管向三层架构即管理、运营和监督的三层架构转变。另一类则是那些已上市的大型央企集团,例如五大电力集团,这些企业本身就是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离的产物,且目前企业的规模都很大,旗下也有众多的上市公司,实现兼并重组难度大,且也没有迫切的需求。
在上月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在历时3小时的会议上,花了20分钟向台下125家央企负责人推荐了一本书《未来企业之路》,并承诺会后将该书的摘要复印分发给大家。近日有业内人士透露,筹备多时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最快将于本月内成立,这将是国资委2003年设立以来,成立的第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它的使命是加速央企的兼并重组,10家或者更多的央企将被并入这家公司。7月13日,美国麦哲伦石油公司(Magellan Midstream Partners)以3.39亿美元接盘BP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库欣的储油罐业务。
相关资料显示,伊拉克拥有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10%,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位列全球第十。但其表示,BP显然并没有动力出卖其核心资产,包括其在中东,尤其是伊拉克的项目。而BP的管理层则需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业务的增长点,以便使保留下来的核心资产发挥术后新生的关键作用。BP不愿也无需出让核心资产,可能是这些世界油气巨头不为所动的主要原因。
但是,2009年至2010年,中石油在海外天然气布局方面的诸多操作或将限制其资金流动性,且增加了其在运营方面的风险。而Bridas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和智利等地拥有的石油业务中就包括持有BP控股的Pan American Energy LLC 40%的股份。
陈卫东对《环球企业家》分析说。同时,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其也将直面更为严重的政治干扰。就资金实力和经营能力而言,中石油显然应该是首当其冲者。通过资产变现,BP可以降低成立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利空效益。
从现状看来,尽管BP是否活下去仍取决于奥巴马政府,但希望越来越大,只是需要再度剥离一些非核心资产以套现还债。4月20日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发生以来,BP在伦敦交易市场的股价一度跌至14年来的最低点,市值最高折损1000亿美元。两笔与中国无关的交易,恰恰印证了业界的判断:受害者美国的油企将成为此次灾难的受益者。因此,BP的深海地平线事故或许可以视为意料之中。
1995年,行事激进的约翰·布朗(Lord Browne)坐上BP首席执行官的位子。与美孚等国际巨头不同的是,已被贴上并购标签的中国公司不必理会英美之间的利益杠杆,而只需要衡量商业利益以及政治公关等常规并购因素。
而BP在天然气方面的资源也将成为中石油远期天然气发展规划的补充力量。这与中海油远期的深海战略具有高度一致性。
诱惑不足如今看来,这场可预见的灾难让BP不得不丢车保帅。这些赔偿款不会让BP失血死掉,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向《环球企业家》分析说:它远不到慌不择路剥离核心资产的阶段。今年3月,中海油曾宣布斥资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石油和天然气公司Bridas Energy Holdings全资附属公司Bridas Corporation(下称Bridas)50%的股份(详情于Gemag.com.cn查阅《蓄势待发》)。7月初,有消息称中海油正洽商BP出售余下的60%股份的消息,中海油内部人士向《环球企业家》表示,此时选择独立经营这部分资产并非明智之举。更进一步而言,美国三巨头的任何收购都可能被置于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被人品评。这与此前全世界对于中国油企参与这顿饕餮盛宴的强烈预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9年底,一份未公开的国际权威研究机构分析报告显示,未来三到五年,BP的业绩增长将由天然气、深海石油和新开放的富油区域支撑。如果加上接下来BP有意出售的位于越南的Nam Con Son天然气项目(BP官网显示该项目价值13亿美元),第一个100亿美元计划将完成。
相对而言,业内人士认为中石化由于业务集中在中下游,其选择余地不如中石油和中海油那么多。业界猜测,美国三巨头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以及中国油气企业都可能是BP资产的买家,但他们却无实际举动。
作为新开放的富油区域之一,伊拉克被业内认为具有产量超越沙特的潜力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中国也有类似麦哲伦、阿帕奇这样具有国际资产并购能力,且规模没有大到引人注意的小公司,将会博得更高成功几率,可惜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公司。
在此背景下,美国大型油气公司的一举一动或都将难逃借东风之嫌。同时,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其也将直面更为严重的政治干扰。今年3月,中海油曾宣布斥资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石油和天然气公司Bridas Energy Holdings全资附属公司Bridas Corporation(下称Bridas)50%的股份(详情于Gemag.com.cn查阅《蓄势待发》)。在中海油相关人士看来,从务实的角度看,中小型公司的灵活性操作也会把这些资产经营得更好。
7月13日,美国麦哲伦石油公司(Magellan Midstream Partners)以3.39亿美元接盘BP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库欣的储油罐业务。作为新开放的富油区域之一,伊拉克被业内认为具有产量超越沙特的潜力。
1995年,行事激进的约翰·布朗(Lord Browne)坐上BP首席执行官的位子。从现状看来,尽管BP是否活下去仍取决于奥巴马政府,但希望越来越大,只是需要再度剥离一些非核心资产以套现还债。
而阿帕奇这类独立小规模公司则可在闪光灯之外悄无声息地实施收购。7月初,有消息称中海油正洽商BP出售余下的60%股份的消息,中海油内部人士向《环球企业家》表示,此时选择独立经营这部分资产并非明智之举。
而BP的管理层则需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业务的增长点,以便使保留下来的核心资产发挥术后新生的关键作用。但陈卫东认为,人类对于深海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未及娴熟的程度。一周之后,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以及加拿大和埃及的部分BP资产被美国独立油气公司阿帕奇(Apache Corp.)以70亿美元购得。这些赔偿款不会让BP失血死掉,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向《环球企业家》分析说:它远不到慌不择路剥离核心资产的阶段。
2009年6月30日,中石油联手BP拓疆伊拉克,赢得鲁迈拉油田20年服务合同。这些并未列入出售计划中。
因此,BP的深海地平线事故或许可以视为意料之中。陈卫东对《环球企业家》分析说。
4月20日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事故发生以来,BP在伦敦交易市场的股价一度跌至14年来的最低点,市值最高折损1000亿美元。而BP在天然气方面的资源也将成为中石油远期天然气发展规划的补充力量。